求阙

庸人常立志。

这篇别点推,就是写着玩儿的随笔,留着自己看的,没和图片里两个姑娘要授权,扩散出去的话侵犯她们著作权了,而且我也完全没有捧谁踩谁的意思。
第一张作者ID执笔行凶,第二张ID不成。

首页两篇都是在讲“好的文笔不是堆砌出来的”,看见觉得很有意思,其实单将这两篇拎出来讲一讲,就能看出怎么写才是文笔好了。
清臣的笔力显然是好过后一个写双道长的姑娘的,直观读一遍就有感觉,但好在哪里呢。

文风有很多种,工丽的,简淡的,秾艳的,各有各的风光,但抛开那些不谈,好的作家一定是有共同点的,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世界一定都是“锐化”的。如果说常人的世界是普通手机屏像素,作家
的世界则是从最贵的单反里往外看,他们构建起来的纸张世界,之所以鲜活到“仿佛是真的”,就是因为描述上极高的清晰度。

对于具体的描写,作家是某种程度上的联觉症患者,听触视嗅联动,可以很轻松地抽取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。“陌生化”“形象化”的语言,其实正是来自潜意识里对现实细节的捕捉和分析。

这个特点很直接地体现在作者的语言里。文风淡雅和描写笼统是两码事,好的文章细细去读,会发现里面“概念化”的描述是很少的。

这一直是我评判文笔的最直观的理由。比较图中的两篇文章,可以看到同样是讲“要合适”,第二篇的小姑娘说残缺未必是“美”的,而清臣会说,“穿衣服,袍袖抖开就是一副四海潮生,蓄意裁花着锦添彩衣,难免束手束脚”。

磨文笔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种种概念做出自己的解读,当你会用“这件衣服的光泽潋滟,像白鱼掠过湖面背上粼粼的一抹”这样的句子来代替“好看”的时候,才是从人云亦云走向了形成自己的文风,纸中世界的清晰度也会高起来。

这是一个给样板戏的傀儡填补灵气的过程。文笔低幼和文笔尚佳肯定是好分辨的,但文笔尚佳到文笔精湛也许就不太看得出来了。其实也简单,比较好的文笔会写“日色温柔”,会写“他的手指修长”,看似比较清晰了,但“温柔”“修长”这样的形容词仍然是不够具体的。
同样的描写对象,前者换成“日色流瓦”(我自己从桂华流瓦改的),后者换成“他的手指弧度优美,像尤克里里流利的琴颈),清晰度又会高上一个层次。

这是“锐化”。第二点,好作者一定饱读诗书,或者他对节奏感这码事有天赋。老天爷赏饭吃也是有的,嫉妒不得。
看书多不是让你掉书袋,绝对不是,引经据典除了让文章匠气其实没什么用处,除非你是第二个辛稼轩。看书看得多有两个好处,第一是能借助广博的知识面写出令人拍案的修辞句,第二是会让人形成一种“语感”。
简而言之就是把这篇文章读出声,能寻找到一种韵律感。
这其实是无意识的,没有哪个写手会在写的过程中刻意讲究句式,但写出来你会发现真的不一样——长短结合,整散结合,二二三/三三四这些节拍的使用,让文章自然而然像个曼妙美人,该瘦的地方瘦,该丰腴的地方绝不省笔墨。这杜绝了“喜欢用四字词铺陈”“一写一长段不岔气”一类的毛病,讲道理,每次看到一大段引用比喻排比然而不知所云的东西,我内心就只剩下一句“拜托你能不能讲人话”。

看清臣的描述,“感情要服从性格,行为要听随理智,哪怕是讲情话,也要情之所至”。包括“添花辍彩裁锦衣”,与这种诗意化、格律化的句式相比,不成姑娘“别把堆砌辞藻当文笔华丽,别把不知所云当思想深沉”就相对弱了。

所以抛开各人文风不同,我觉得对好文笔的评判标准可以看这两个,“去概念化”和“韵律感强”,至于具体描写,抽丝剥茧、留其神画其骨的是简淡,抓住那一把颠倒众生的浮光乱影、肆意泼墨的是秾艳,洗去铅华、把这一个个小像素块井然有序罗列起来,就成了工丽。举重若轻也好,拟把疏狂图一醉也好,如人饮水,想续几杯续几杯。

评论

热度(5)